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适应高校新形势新情况、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制创新。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培育新时代好青年,2023年面向全国高校推广“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管理优势,强化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深入探索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方法新路径,努力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范式新经验。
根据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省教育工委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推进学生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推动学生社区教育培养模式、管理服务体制、协同育人体系、支撑保障机制改革,引领学校党员干部、教职员工践行“一线规则”,把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二、建设目标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以学生共同生活区域为基础,以服务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的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共同价值观念为联结的学生教育生活成长共同体。“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对育人方式的探索,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基本要求是学校、院部、职能部门等方面资源和力量下沉社区、服务学生,以多样化方式开展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最终目标是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通过2-3年的全面普遍推广、分类持续建设和分段深入实施,至2025年实现“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百分之百全覆盖(覆盖所有校区,覆盖所有学生),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和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创造高职院校版“枫桥经验”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西铁院”版本。
三、组织领导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是学校“一把手”工程,学校成立“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规划和安排部署建设工作,研究建设工作的重大事项,协调处理建设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
组长:施利民 赵春平
副组长:任治军(常务副组长) 邓轩 安学武 熊奇
成员:党政办、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安全保卫处、教务处、团委、后勤基建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强综合管理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分别由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副部长担任,负责牵头落实领导小组制订的各项建设目标、具体任务和推进措施。
四、工作机制
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部牵头负责、相关处室协同配合、二级学院具体落实、全校上下合力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党委会研究机制。学校党委会(“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由建设工作办公室汇报“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及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进行全局性顶层设计和重大改革举措的制订出台、重大推进措施的安排部署,协调解决机制构建、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等问题。
(二)推进会督促机制。每个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推进会,推进会由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主持,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负责落实领导小组制订的建设目标,具体部署建设任务、措施,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督促各相关处室、院部按进度、按节点、按要求完成建设工作,并对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比。
(三)协调会落实机制。建立“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常态化协调机制,每个月至少召开一次协调会,由学生工作部牵头,各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参加。主要听取各二级学院建设工作情况,协助解决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向领导小组提出实施意见和建议,积极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创新。
五、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原则是:紧扣“下沉”关键,立足学校实际,大小社区一体,软硬同步推进,分步分区实施。即围绕打造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的建设目标,结合学校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二级学院教学组团基本独享、学生宿舍相对集中的特点和学生教育管理“半军事化”的鲜明特色,我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按照“大社区+小社区”的包含体系构建,每个校区建设一个学生大社区,分别为灞柳、汉城、明宫、骊晚四个学生大社区(暂用名),公共和基本的“一站式”教育管理服务场所、设施由学生大社区统一建设管理;各二级学院的教学组团、学生宿舍楼为一个学生小社区,按照“一院一品一特色”的原则,采用“学院+书院”、“组团+楼栋”等多种学生社区构建方式,积极开展综合管理模式、制度、机制的创新与实践,认真扎实践行“一线规则”,将党建思政资源和力量、教育教学资源和力量、管理服务资源和力量下沉到学生社区,将育人的一线阵地推进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形成符合我校特点、具有我校特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
六、建设内容与措施
总体建设思路是:实施四项工程,实现四个覆盖,打造四块阵地(园地、高地、基地)。
(一)实施“党团组织下沉社区”工程,实现党建引领全覆盖,打造学生党建前沿阵地。(责任部门:组织部、团委、学生工作部、后勤基建处、各二级学院党总支)
1.学生社区党团阵地全覆盖。根据各学生社区情况,利用学生宿舍区或宿舍楼层的公共区域,进行物理空间的改造升级,配备必要的办公家具、设备,营造相应的党团文化氛围,每个学生小社区建设至少一个党团阵地、党建长廊、思政园地等,做为党建团建活动的场所、党的思想宣讲阵地和学生党团实践园地,各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党支部、团总支要将支部建在学生社区,党建、团建工作开展在学生社区,学生党员培养和考察的重心放在学生社区,在学生社区成立若干学生党小组、团小组,普遍开展与其他党支部的结对共建活动,发挥全员育人作用,积极进行各种党建、团建活动载体、形式、内容的创新。
2.学生社区模拟党支部全覆盖。打破传统年级、专业、班级壁垒,在各二级学院党总支统一领导和学生工作党支部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模拟党支部的协同作用,以高年级学生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为骨干、低年级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建立若干学生社区模拟党支部,以宿舍组(5至10间宿舍)为单位设立模拟党小组,将学生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和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学团干部分散入住各学生宿舍,确保每个楼层有党支部、每组宿舍有党小组、每间宿舍有榜样引领,让学生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和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学团干部在学生宿舍这个最小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单元工作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将学生模拟党组织的党建培训、活动开展、教育管理全部延伸到社区,将学生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和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学团干部的学生社区工作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评价、鉴定推优、组织发展的重要指标,确保党的领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3.建立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完善“学生反映—集中转办—限期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全面修订学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畅通学生申诉、反映问题的渠道,深入学生社区定期召开学生管理座谈会、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后勤服务座谈会等;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动性,组建学生伙管会,常态化监督学生食堂饭菜质量、价格、卫生,及时向学校后勤部门反映出现的问题;搭建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在学生社区设立意见征集箱,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反映、转办、反馈、问效制度和流程,提高反应速度,及时关注学生关心关切,及时倾听学生诉求,及时化解矛盾问题。
4.健全学生党员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学生党员网格站(楼)—网格组(层)—网格员(舍),整体形成党员网格化管理组织构架。建立“学校党委委员联系二级学院党总支、二级学院党总支委员联系学生工作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委员联系学生社区党小组—教职工党员联系学生宿舍”的常态化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强化学生党员先锋岗示范效应,在学生社区持续开展“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学生党员标杆床位”等“学生党员亮身份”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示范带头作用,将学生党员在学生社区中的作用发挥、工作开展、同学评价纳入学生党员的考核鉴定、教育管理,打造学生社区党建品牌,全面提升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和学生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有机结合,使社区成为学生党建的前沿阵地。
(二)实施“育人队伍下沉社区”工程,实现学生社区教育服务管理队伍全覆盖,构建三全育人实践园地。(责任部门:党政办、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各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1.建立完善“一线进驻”机制。学校、部处、院系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一线规则”,夯实完善“院-楼-层-组”、“一线进驻”组织架构。建立党委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联系学生社区制度,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带头担任学生社区“楼长”、“层长”,校领导每周至少面对面与学生交流1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每月进学生社区不少于2次。在学生社区党团活动阵地建立学生社区党支部工作联系点,校院两级领导干部每季度至少要到所联系的党总支或学生工作党支部,深入学生社区党团活动阵地参加1次组织生活或主题党日活动。
2.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完善辅导员、学业导师、企业管理人员、校外专家学者、大国工匠、时代楷模(优秀校友)、党团工作队伍、思政教师队伍、心理专家队伍、后勤服务队伍等常态化进学生社区的“十进社区”协同育人机制,常态化在学生社区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525心理健康日”、“红色宣讲团微宣讲”、“三文明评比”等育人实践活动。各二级学院选拔优秀专任教师在学生社区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学业发展、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实训竞赛、职业生涯规划等,搭建师生交流平台,每月“一对一”交流不少于2次,发挥学业导师在优良学风建设中的作用,组织学业指导品牌活动。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师进社区,将思政课堂从教室搬进社区,融入学生社区育人活动实践,强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充分发挥学生“三自”能动性。依托社区资源,结合社区日常工作实际需要,建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各级各类组织,为各级各类组织指定指导教师,设立学生社区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实践锻炼岗位,遴选一批优秀学团干部担任负责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各岗位实践工作;坚持“五育并举”,将学生社区实践活动纳入劳动教育,挖掘社区劳动教育资源,开展富有学校风格特点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由“旁观者”变为“深度参与者”,实现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提升、教学相长,开展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学生德育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在学生社区常态化举办以学生为主体、富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集市”、“科技文化艺术节”、“阳光体育”等品牌文体活动,将校训校歌、校史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教育资源的丰富内涵融入其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初心使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加强“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建设。充分利用宿舍楼内的活动室、公共平台、走廊转角等空间,在学生社区建设心理调适区、社团活动区、学业讨论区、健身放松区、宿舍文化走廊等育人园地,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深入融入新时代伟大成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一角一站一展一屏一墙一阵地”的独特社区文化识别系统,凝练宿舍楼栋社区育人理念和价值导向,形成特色鲜明的楼宇文化,实现理想信念、专业发展“浸入式”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和功能;在每栋宿舍楼建设辅导员宿办一体工作室,逐步实现辅导员宿办一体工作室覆盖每层楼,加强辅导员夜间、节假日值班管理制度,实现学生管理24小时不断线、不放松;与宿管外包服务公司合作,不断提升宿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探索将宿管员升级为“宿舍辅导员(或学生社区生活辅导员),在宿舍保洁、内务整理、个人卫生、劳动行为养成上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设与线下学生社区一一对应的“线上虚拟学生社区”,占领网络育人阵地,将学生社区打造成“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实践的新园地。
(三)实施“平安学生社区创建”工程,实现安全无死角全覆盖,建成“平安校园”样板高地。(责任部门:安全保卫处、学生工作部、后勤基建处、各二级学院)
1.完善学生社区安全稳定工作机制。依托“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育人体系和“1+2+1”重点心理问题学生排查帮扶措施,不断深化以学校、学院、社区、宿舍为纵向主体,以心理导师、辅导员、心理委员和宿舍护航员、朋辈友人为横向支撑,实现“纵横结合,全方位全覆盖”心理育人和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团结、友爱、互助、文明”的宿舍文化,建立“宿舍长-层长-楼长”三级学生社区网格化安全管理体系,以退役学生士兵、学生骨干为主体组建学生社区护卫队、安全急救社等组织,开展制度化巡逻、常态化培训,加强对社区学生动态、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和实时监控,提高学生的安全感。建立“楼-社区(书院)-学院”三级矛盾纠纷快速调处化解机制,实现“小纠纷不出楼栋,大矛盾不出社区,就地调解在学院,趁早行动绝后患”,探索实践高职院校“平安学生社区”建设的“枫桥经验”。
2.丰富半军事化学生管理新内涵。根据新时期学生群体特点,结合轨道交通行业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半军事化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内涵。将高标准学生宿舍内务与个性化学生宿舍文化有机融合,在学生社区开展“三级建家活动”,通过检查评比,分别授予“合格学生之家(标准宿舍)”、“优秀学生之家(优秀宿舍)”和“模范学生之家(示范宿舍)”;严格落实“一日四考勤”、“请销假”等学生管理制度,探索“走班制”下学生日常管理新模式,增强学生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业余活动供给,适度增加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和个性发展空间,释放学生创新发展动能和自我发展内力。
3.汇聚“平安学生社区”建设合力。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开学第一课”、“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日”等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法律法制、宪法知识、消防安全、校纪校规、网络安全等教育培训、讲座辅导、宣传学习进学生社区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学生社区安全隐患大排查,对学生社区水、电、气、暖等生活设施,以及学生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及时进行检查、检修;加强学生社区“技防”设施建设,提高技防能力,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学生社区室外区域和宿舍楼公共区域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生宿舍门禁和在宿考勤系统。打造立体化、全方位、无死角的“平安学生社区”,建成“平安校园”样板高地。
(四)实施“学生教育服务管理数字化”工程,实现社区综合管理线下线下全覆盖,打造“智慧服务创新基地”。(责任部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生工作部、宣传部、各二级学院)
1.建设学生大数据集成平台。依托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信息化标杆学校创建,建设符合“全国职业教育智慧大脑”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的学生大数据中台,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搭建功能完善、适应需要、符合我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特点的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和实时学生状态数据智慧看板,深度挖掘社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纪实数据,实现一键画像、过程记录、趋势预警、智能推荐、科学评价等功能;依托学生大数据中台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支撑,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云平台,开发智慧教育管理服务的新功能、上线新产品,为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和创新提供科学依据,逐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
2.推动学生事务“一网通办”。线下整合各相关处室职能,逐步将“学籍管理、奖惩助贷、一卡通、成绩打印”等直接面向学生、服务学生的事务性工作下沉社区;建设线上“一站式学生事务大厅”,让业务数据在网上流转,审核办理在线下集中,减少学生无谓跑腿,打通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智慧服务的高效便捷,感受到服务育人的情感温暖。实现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离校的全过程“一网通办”,学生社区综合管理线上线下全覆盖、网上网下全打通,打造成为“智慧服务创新基地”。
七、实施步骤
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根据学校经费情况,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区推广、软硬同步”的思路进行分阶段建设实施。
(一)统筹规划。制定并出台《“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实施方案》,对标《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指南》,进一步分解建设任务、落实责任部门,形成建设任务清单和分解表,制定具体实施措施。
(二)试点先行。以机电工程学院为试点单位,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对标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学院+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实践,2023年9月前完成机电工程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物理空间改造升级;以“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学生社区为建设试点的重点内容,在体制机制保障、活动形式创新、载体内容设计、成果成效总结上下功夫、出经验、出案例,并积极参加“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活动。2023年启动“学生大数据中台”和“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云平台”建设前期工作。
(三)分区推广。在总结机电工程学院“学院+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建设试点经验、成效的基础上,学校统筹资源和力量,加大经费投入,2023年下半年完成牵引动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2个二级学院学生小社区建设,2024年完成国际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学前教育学生小社区建设。2024年建设线上“一站式学生事务大厅”。
(四)软硬同步。在物理空间改造、设施设备购置、大数据平台上线经费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不拖,紧紧抓住“下沉”这个“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核心点和关键点,按照“一线规则”,在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的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在制度措施上先改先行,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创新上下功夫,在破解学生教育管理服务难题上求实效。
八、工作要求
(一)各部门、二级学院要充分认识“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重要性,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形成全员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把强化条件保障作为建设重点,统筹资源和力量,加大经费投入,加快“一站式”学生社区物理建设,加强“下沉”工作队伍建设,足额配备工作人员。设立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专项经费,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工作量认定、津贴发放、职务(职级)晋升、职称评定、培训提升等方面为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人员提供政策保障。
(三)加强学习交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组织相关人员赴外学习,邀请相关专家进校进行建设评估。定期开展建设工作研讨会等,研究建设过程当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聚焦重点、突破难点。
(四)及时总结提升,展示建设成效。结合建设工作进度、步骤,定期总结建设工作成效和经验,挖掘、凝练“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实践典型案例,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一站式”学生社区云平台,积极参加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平台、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展示。
(五)建立长效机制。“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既是一项系统的改革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铸魂立德的育人实践,不会一蹴而就,不能浅尝则止,不可半途而废,久久为功,方显成效,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做文章,在固化有效措施上下功夫,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呈现新面貌,全面推动学校党建思政和“三全育人”工作走向新高度、迈进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