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心理健康
为什么我总是觉得很无聊?
时间:2021年03月26日 09:39 来源: 作者: 最后编辑:李晓凡


01  
无聊是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无聊是指由于缺乏刺激,而引起的不愉快体验(Fenichel & Rapaport2012)。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意识处于低唤起水平。这种“低唤起”,会使我们感到无所事事,觉得“没劲透了”。

当我们感到无聊时,大脑会发生两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欲望约束,即非常想要做某件事,但又不想做任何目前可以做的事情,从而陷入困境。

第二,无聊时思维能力会休息,然而我们又渴望参与思想。

因此无聊的特征是:不满意、不安和精神疲劳。

02  为什么我们体会到无聊

             

塞利格曼提出了“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指的是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你可能有一个目标,并且给予了很多的努力,甚至日思夜想你都想实现这个目标。但你失败了,因为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你发现你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并且想到的办法都不能帮助你重新找回状态。于是你感到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生活逐渐变得无聊起来。

03  面对无聊,我们能做什么

应对无聊的必杀技就是对自我意义的探寻

现代人应对无聊的方式往往是寻求社交网络,大家太需要找到一个出口来消解无聊的情绪和空白的时间。可是,陷入无意义的随机浏览中不能自拔,这只不过是在以一种自我伤害式的、自我催眠式的方法,对无聊进行暂时的掩埋。

        

感到无聊被看作可怕的事,殊不知无法感到无聊才最可怕。我们还能感受无聊,其实是对自己存在的确认。无聊是对自我意义寻找的一种提示。尼采曾说过,完全把自己与无聊隔离开的人,也就是把自己与自己隔离开。

       

完全消解掉”无聊“是件不可能的事,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因为每一种情绪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通过认识和理解自身的无聊,我们可以寻找自我意义,尽量达到与“无聊”之间的一种平衡

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你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觉得自己似乎生活在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世界,认为许多事情就如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合理”,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如果你也是这样认为的,那么恭喜你,你将有机会认识真实的自己。 

当一些经验与我们已存在的世界观不协调、不统一时,我们会掩盖某些经验,淡化某些经验,忘记某些经验,歪曲某些经验。这就导致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表现为焦虑好像突然就降临在我们身边似的。

       

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我们不敢正视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只能用防御机制将焦虑压抑在内心深处,就好像一位去找咨询师咨询的妻子和母亲说:“天下的家庭不也差不多?我现在别无所求,只要儿子升学顺顺当当就行。”当她敢于正视自己的时候,她就会意识到“实际上我对我的丈夫非常不满” 才是自己内心所想,才是导致焦虑和不安的根源所在。 

导致像上述这种不敢正视真实自己的原因是防御工程(心理防卫)的缘故,防御工程越是复杂坚实,我们的心理世界也就越是僵化,越是分裂割据。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进而减缓防御机制过度使用而导致的焦虑呢?

       

我认为我们应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是了解自我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探索,我们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意图。那么我们应该关注自己哪些方面以至更加了解自己呢? 

首先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真实的评价和感受。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往往会掩盖自己的情绪,因为许多真实的情绪是不利于我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会表达情绪和感受,而是主动忽略它,那么长期以往,我们就会变得焦虑。

       

例如,当室友半夜不睡觉打游戏且影响到自己休息时,自己内心其实是十分厌恶的,但是为了维持和谐的关系,我们往往不会让其停止过分的行为,甚至可能与其一起“开黑”,这样就与我们真实的感受背道而驰。

能意识到自己内心真实的评价和感受是十分困难的,这可能是由于我们从小与人交往的模式使我们不能清醒的意识到内心真实的情绪,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早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认为这种事情没什么不妥。这就可能为日后情绪的爆发埋下隐患。

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而非自己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当发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时,我们要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要为此感到羞愧和怀疑,要学会接受和了解它,并不时的进行反思,促进自己更好的成长。

其次我们应该注意自己日常行为或者说话中的矛盾之处。这或许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我们已经完全适应自己那看起来还不错的世界,觉得在这个世界中发生的事情都是合理的,至少“看起来”是没有问题的。

例如,我们可能会说自己和家人的感情非常 好,从小家庭氛围十分和谐,自己很感恩自己的父母,与父母关系很好。但是自己却很少回家看望父母,甚至打电话的机会都少之又少。问其原因,却说:“没什么话可说,大家都挺好的,心里牵挂着就行”。

说这话的当事人可能觉得没什么问题,但是只要细细品味或者在别人看来却是能发现其不合理之处的:既然与父母关系很好,那么为什么与父母无话可说呢,或者说为什么没有打电话的动机呢?“内心牵挂”是一句很空的话。这便是矛盾之处。

我们倾注所有心血建成的世界是我们维持内心平衡、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这基础上想要发现“合理”中的不合理之处是非常难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自己言行的不一致,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内心的真实想法可能由于防御机制而不能在意识层面有所察觉,但是我们可以关注自己所说的与自己真实行动之间的差距,以此来找到矛盾之处。

 

当然我们也可以求助于自己亲密的朋友,希望他能多关注自己,并及时告知我们行为的不合理之处。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审视与重要他人的重要关系来进行自我探索。父母、配偶、 子女、情感对象、同学、朋友、老师、同事、 上级等对我们有重大影响。

一方面,这些对象自身的生存、命运是我们牵挂的事项;另一方面,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和要求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影响。经常能见到年迈的父母对中年的儿女还有很大的控制力,父母一个不开心的叹息都可能令儿子要认真考虑是不是要离婚。因此,通过与重要他人的重要关系进行探索,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态度、性格、情感、价值观等。 

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可能是充满艰辛的,我们也会很容易放弃。我们往往不能接受探索的结果,因为探索的结果往往使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些残酷的现实:“我的生活,距离我当初的理想太远了!”“ 我真的恨我妈妈!”“我不能骗自己了,我的确没有他们聪明。”

这些更加真实的经验,需要消化,需要领悟其原因,需要接纳和接受。当我们探索出的结果对我们冲击太大以至自己不能消化时,选择专业的求助或许是最好的方法。 

 

党委学生工作部  版权所有